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政务信息
  4. 乌市要闻
  5. 正文

鉴湖观察 | 烟火巷陌暖——乌鲁木齐以“绣花”功夫打造令人向往之城

来源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发布时间 2025-10-23 11:10 阅读

9月18日,来自山东的游客在永和巷新打造打卡墙前拍照。(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绣花针脚愈细密,城市纹理愈温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乌鲁木齐坚持把城市当作有机生命体来系统谋划,正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绣花针”如何越磨越细

10月21日,暖阳透过层叠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位于春熙街的北园春小区内,居民张敏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

北园春小区是今年乌鲁木齐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今年全市共对152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惠及3.03万户居民。

“在这住了十几年,最头疼的漏水和保温问题,这次改造全解决了。”张敏说。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更直接关系群众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自2019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000余个。

“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就是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建设管理组组长王鑫道出了乌鲁木齐城市更新实践的治理逻辑。

在具体推进中,改造工作跳出“一刀切”模式,坚持“一小区一方案”:通过深入小区实地踏勘,全面掌握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缺口等“家底”;同时开门纳谏,广泛吸纳社区、物业、居民多方意见。

“以前冬天家里冷得坐不住,现在室温稳定在22℃左右。”天山区幸福路二建家属院居民张瑞宝说,今年小区做了外墙保温,还同步做了屋顶防水,更换了楼道窗户和单元门。

针对老旧建筑保温性能差、冬季供暖不足等民生痛点,乌鲁木齐今年实施了清洁取暖建筑能效提升项目,覆盖4.6万户居民,其中包括列入今年民生实事的2.7万户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张瑞宝正是受益者之一。

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乌鲁木齐正以“绣花针”功夫激活“旧空间”的新活力。

跃进街阳光福居小区居民张有新的周末生活,正是便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从路口小店买炸鸡、楼下理发店剪发,到找师傅换拉链、去巷尾配钥匙,日常需求在家门口就能满足,“现在吃饭、购物、健身,或是到社区办业务都很方便。”乌鲁木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扩容,串联起居民生活的“幸福圈”。

“管网故障实时报警、精准定位,维修人员即刻出发!”乌鲁木齐智慧城市建设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让传统“凭经验”转向“靠数据”的精准化与精细化。

智慧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热力、电力等管网异常,快速锁定故障点;交通智慧平台动态疏导早晚高峰,提供通行建议;大数据为供暖助力,破解“近热远冷”;手机可查停车位、公交到站信息,电子提示屏、智慧行人过街等创新模式,让城市管理既有“千里眼”的精准,又有“绣花针”的细腻,全方位提升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新疆首府、方圆1500公里内的最大城市,乌鲁木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走在前、作表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78亿元增至2024年的4502亿元,建成区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拓展至545平方公里,在发展的年轮里,镌刻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印记。

城市治理如何凝聚合力

今年,高新区(新市区)新科二队原住户张洪民与150户街坊的生活,正随着乌鲁木齐城中村(自建房)改造的推进,迎来一场从“忧居”到“优居”的生活蝶变。

“过去自建房屋顶漏水让墙皮泡得起皱,消防通道被挤占还影响房屋出租,这些麻烦事曾让生活格外闹心。如今这里正在建设现代化住宅,以后变化会更大。”张洪民说。

今年,乌鲁木齐累计实施11个城中村(自建房)改造试点项目,惠及约1.68万人。对于参与老城区改造,新疆兆龙集团工程总监李海超说:“要用工匠精神打造兆龙·中科砚熙府小区,除空中庭院、下沉景观庭院之外,还有全屋宁静系统、‘六点半学堂’、恒温游泳馆等配套,大门200平方米裸眼3D屏都在提升区域温度。”

而城市更新的深层活力,更在“多元共创”中涌动。如何让“多方价值”融入可持续发展?乌鲁木齐已用实践给出答案。

专注社区营造的民间组织“乌龟营造”,近年来动员居民智慧完成全疆70多处小微空间微更新,更从中汲取灵感打造了乌鲁木齐冰封玫瑰、明园西路树木亮化等网红作品,让冰冷的城市角落因“可爱设计”变得温暖鲜活。“这份由‘可爱力’撬动的全民参与热情,是我们希望传递下去的城市温暖,期待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建设人民城市。”负责人王冰莹的话,道破了城市更新最动人的密码。

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沙依巴克区棉花南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15个独立小院合并后,居民一起给小区起了名字——棉南佳苑,居民刘丽说:“小区环境好了,大家也更加爱护环境了。”承载30年记忆的春风巷小区,同样在居民参与中迎来“新生”——通过拆墙并院、智慧升级、管网改造后,小区按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要求,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进一步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我们建了日间照料站,内设老年食堂,提供‘社区助餐点+配送入户’服务,还开设健康咨询、远程健康管理、康复辅具适配等服务。”新疆友拓精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成介绍,这些精准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举措,正是居民与物业反复沟通、共同商议的成果。

乌鲁木齐市通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统筹优化、分类实施、综合管理等措施开展“物业城市”项目,避免一些老旧小区又变成无物业小区。同时不断完善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已累计打造党建引领物业示范小区127个。

乌鲁木齐市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都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从基层参与的治理合力,到政策层面的民生投入与细节关怀,乌鲁木齐持续破解城市治理突出问题,让温暖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质感。

软实力如何做强支撑

青砖灰瓦映秋阳,浮雕墙下话沧桑。眼下的乌鲁木齐,永和巷的玫瑰花墙前游人举着手机定格美景,明德路的“工夫市”雕塑前老匠人指点孩童辨认工具,大巴扎的皮雕工坊里錾刀敲击皮革的声响清脆悦耳……这些经过“微更新”的街巷,正以可触摸的文化肌理、可参与的非遗体验,让城市的时光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

从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房,到谋划整个城,乌鲁木齐的城市更新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脉络:重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留住记忆”“记住乡愁”。

永和巷两侧商铺的中式仿古建筑门头与巷口的玫瑰花墙相映成趣,迎风招展的红旗和绘有特色纹样的“乌鲁木齐”主题文化墙,将老巷道的历史感与新时代的鲜活气息揉成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

来自甘肃的游客李秀琴带着孩子在休闲小广场拍照,身旁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聊,沿街商铺的椒麻鸡、烤包子等特色美食香气扑鼻,引得过往游客频频驻足。

团结路领馆巷凭“烟火”圈粉。打开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领馆巷的美食推荐持续刷屏,这条升级改造后的街巷汇聚100多家商铺,以地道餐饮成为乌市旅游“新地标”。

作为乌鲁木齐二道桥商圈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疆来城”文商旅综合体是大巴扎步行街的二期项目。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版画(雕版拓印)代表性传承人甄岐国也在此设立了工作室,她将传统拓印作品开发成书签、装饰画等多种材质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岩画以崭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希望通过‘疆来城’这个集中展示平台,将这份技艺传递给更多人。”甄岐国说。

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落幕,跑友们的朋友圈成了“安利现场”——北京路的林荫道、大巴扎的风情街、干净的地铁站、热闹的时代广场,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真实的喜爱。从国际选手的热情参与到市民自发的助威呐喊,从现代科技的智慧赋能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乌鲁木齐以奔跑为笔,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书写出“热烈、开放、现代、温暖、包容”的生动注脚。来自河南的跑者马雯雯冲过终点线时难掩激动:“这是一次颠覆想象的奔跑!赛道平整,设施完善,这座城市把自然禀赋和人文关怀融合得恰到好处,彻底改变了我对西北城市的印象。”

这种活力与魅力,更浸润在城市的文化肌理中。乌鲁木齐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加大多层次文化产品供给。“打起手鼓舞起龙”社火展演点燃民俗热情,“洛宾艺术季”奏响经典乐章,草莓音乐节单日人次创纪录,刀郎演唱会的旋律穿透夜空与歌迷同频共振,《焚香记》《故土新归》等精品剧目轮番上演……文化的吸引力持续转化为文旅热度:2023年、2024年乌鲁木齐接待游客连续破亿,2025年上半年达5057万人次。

“文旅之兴”的背后,是城市开放包容气质的生动注脚。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深入推进,新疆已由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乌鲁木齐更以“提速加力”的胆识拥抱世界: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创新“公路口岸+属地直通”“TIR+绿色通道”等制度成果;国际陆港区“抵站直装”“铁路快通”高效运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扩容,大力推进航空货运网络建设,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开放的动能持续转化为城市生长的力量。如今,乌鲁木齐“两横两纵、三环多射”路网格局初步形成,“五大城市核心功能”迭代升级,“八大重点片区”加速建设,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实施开放引领、工业强基、公服补齐等行动,努力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2025年6月,乌鲁木齐成功入选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这一“国字号”荣誉不仅是对其过往城市建设成效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式跻身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机制”的示范前列。

按照规划,乌鲁木齐2025年至2027年谋划20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深化“城市体检+更新”一体化工作机制,精准发现“城市病灶”,将污水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改造、历史文化保护、老旧商圈升级等纳入系统规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

这场城市发展的进程,不仅是空间的“物理改造”,更是城市功能的“全面进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文化的“传承保护”、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跃升”,而所有努力的最终指向,始终是那个更本质的目标——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记者王媛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