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政务信息
  4. 乌市要闻
  5. 正文

石榴花开别样红 | 文化甘露润天山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以艺术为桥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来源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发布时间 2025-08-26 12:08 阅读

新疆网讯(记者王畅彤)文化馆如同一座城市璀璨的文化灯塔,用艺术之光点亮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在不久前荣获“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这里既是非遗保护的“基因库”,更是民族团结的“实践场”。

从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到品牌活动的创新设计,从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到基层服务的精准覆盖,文化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织就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免费开放:搭建共融共享的文化客厅

8月25日清晨,市文化馆的玻璃门还未完全推开,前来参加书法班的退休教师、排练舞蹈的社区阿姨、学习器乐的学生早已在门口等候。这座拥有90年历史的场馆,如今以“零门槛”姿态向所有人敞开怀抱。

“我们的免费开放不是简单的场地开放,而是系统性文化供给。”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介绍。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让优秀文化充盈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坚持每周至少免费开放56小时,展厅、阅览室、排练厅、教室等场地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常年开设有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声乐等免费辅导班,以2024年为例,举办各类艺术培训93班次,培训2.88万余人次,满足各族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今年61岁的孙小玲是市文化馆舞蹈班学员,“我们班一共有47名学员,大部分都像我一样,基本没有基础,是第一次接触系统的舞蹈培训,这样的公益班圆了我们的舞蹈梦。”孙小玲说,退休前没有时间学舞蹈,看别人穿着花裙子跳舞可羡慕了,现如今自己也穿上了舞蹈鞋,在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各族舞蹈爱好者一起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特别开心。

排练厅里学员们随着音乐跳得有模有样,市文化馆舞蹈老师古丽格娜·亚生在一旁悉心指导。工作间隙,她说:“大家已经学了两支完整的舞蹈了,等课程全部结束,她们一定是社区里最棒的舞者。”

品牌活动:讲述有温度的城市故事

公益班的民族舞、声乐、古典舞等课程均属于学习门槛低、学习难度适宜、展示空间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有着广阔展示舞台的广场舞和群众展演是市文化馆一直以来的热门活动。

乌鲁木齐市广场舞大赛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吸引了农牧民、在校大学生等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各族群众同台竞技,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中老年艺术展演作为市文化馆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将音乐、舞蹈、健身、戏曲、美术、综合六大门类的节目和作品汇聚一堂,极大激发首府广大中老年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65岁的阿依古丽爱好舞蹈,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届广场舞大赛。她说:“能和姐妹们一起参加中老年艺术节大赛,不仅收获了快乐,更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在这里,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就像一家人一样。”

自2021年起,市文化馆成立文艺轻骑兵队伍,创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歌颂中国共产党和赞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以“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永远跟党走”“红山文艺轻骑兵”等主题基层演出为载体,文艺轻骑兵深入全市社区、工地、农村、校园、军营、牧区等开展演出活动,惠及30余万人次。他们用精彩的表演,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在牧区演出时,牧民们热情地邀请演员们到家中做客,一起分享美食,畅谈美好生活;在军营里,官兵们观看演出后动情地说:“文化演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内涵。”

更可喜的是,今年8月20日,“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中展演在宁波广电集团演播厅举行,来自全国的16支优秀少儿合唱团队,用清澈纯真的嗓音演绎了一场跨越山河、贯通古今的音乐盛宴。

在16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儿合唱团中,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雪莲朵朵少儿合唱团作为新疆唯一入选团队,以充满青春朝气的童声演绎《天山上最美的花》。孩子们全情投入演出,歌声中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流露出登上全国舞台的自豪与喜悦。

合唱团成员之一,今年8岁的帝妮菲·尼加提自豪地说:“我实现了我的一个目标,站在全国舞台上把家乡的歌唱给全国小伙伴们听。”

非遗传承:承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市文化馆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及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邀请各族群众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感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面塑班里,今年45岁的方兰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传承人怀元辰的“得意弟子”。怀元辰说:“方兰学习得很快,除了面塑班里的课程,有时候她还帮我一起指导其他学员,大家共同学习,我觉得公益班的开设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充分的平台。”

当天的面塑课,大家学习的是舞狮狮头的制作,白色面团打底,搭配红、黑、黄、蓝等颜色,面团在创作者手中翻飞,不一会一个个卡通造型、憨态可掬的狮头跃然桌面。

另一方面,市文化馆充分利用公益班作为发展文化志愿者的土壤,每年都有一批人从初学者中脱颖而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艺水平,继而成为能够登上百姓大舞台的文化志愿者。

成立于2005年的市文化馆星光艺术团就是一支通过公益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艺团队。2023年8月,该艺术团的舞蹈作品《美丽中国》获得中国之星“华文奖”国际音乐舞蹈艺术大赛金奖。

“我们当时就是跟着公益班学习,课程结束后,大家就组成了艺术团一起跳舞,一晃20年过去了。”艺术团成员张湘军告诉记者,20年来,艺术团不断从公益班中吸收新鲜血液,成员一直保持在20人左右,目前艺术团已能够熟练表演20多支舞蹈,经常作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演出。

努力实现文化供给与市民需求的“双向奔赴”,公益班火热程度不断上涨,这在市文化馆馆长石忠明看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石忠明说,2025年,市文化馆搬迁至乌鲁木齐文化中心,站在新的起点,市文化馆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创新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用生动鲜活的文化实践,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大地绽放绚丽光彩。

市文化馆用生动实践证明: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在每一次文化互动中的真情实感,是镌刻在每一件非遗作品里的共同记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