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区域大气重污染综合成因与深度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启动 让“乌—昌—石”天空越来越蓝
来源 |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 发布时间 | 2025-07-19 12:07 | 阅读 |
---|
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7月17日,“乌—昌—石”区域大气重污染综合成因与深度治理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当日,“乌—昌—石”区域大气重污染综合成因与深度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探讨“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短板,交流区域大气重污染综合成因和深度治理技术研究,为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乌—昌—石”区域是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重化工、钢铁、冶金、多晶硅等重要产业聚集,气象条件季节差异大,秋冬季PM2.5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自治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2024年冬季以来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治理工作已进入“深水区”。
据了解,项目主要研究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与污染成因溯源、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动态表征与综合评估、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构建、重点园区和行业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应用与示范、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等内容。
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健说,项目由自治区科技厅在2024年底立项,主要是针对“乌—昌—石”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希望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研究,对自治区及“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日常管理和调控提供一手的技术支持,让秋冬季重污染基本消除,也让季节性和全年的空气质量能够持续改善。
现场,专家组一致通过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并提出项目基于“乌—昌—石”区域“天—空—地”立体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厘清PM2.5重污染成因与来源,构建重点污染源监管指标体系,建立动态更新的污染源全过程管控清单;构建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应用与示范体系,为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持;针对目前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板,提出适合区域不同阶段的改善目标和实施方案。
“项目研究有战略性、有全局性,寄予厚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项目针对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梳理,从科学、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上来推动,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路径、目标及措施都有整体化的考虑。相信项目经过研究,可以形成较好的“乌—昌—石”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制定出的措施也能够科学、精准、有效地应对重污染。
责任编辑:冶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