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阁 | 精细化治理,让城市更有温度
来源 |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 发布时间 | 2025-04-14 11:04 | 阅读 |
---|
4月的街头,微风轻拂。市民吴琴推着婴儿车,新修补的平坦路面,让她推车的手也放松下来;市民王丽丽在人行道上悠然驻足,眼前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护栏和灯杆,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晚归的行人惊喜地发现,曾经闪烁不定的路灯如今已化作明亮的光带,将回家的路照得亮堂堂。
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场景,却以最质朴的方式,展现出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
4月9日,乌鲁木齐市春季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正式拉开帷幕,一场针对城市市政设施的全方位“体检”全面铺开。市政设施维护专项行动如同一股春风,吹遍大街小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用沥青填平的坑洼路面、更换的老旧井盖、亮起的崭新路灯,更是城市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坚定决心。
群众对于城市治理的感知,常常源自脚下最细微之处。雅南高第小区、朗天峰景二期小区的居民留意到,小区内外路面上的坑槽已被全部填平;七道湾南路、河马泉片区周边的居民则因路灯和围栏的焕然一新而欣喜,仿佛城市一夜之间换上了整洁的新衣。
乌鲁木齐计划在4月底前完成现有破损道路的全部修复工作,5月1日前确保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8%以上。截至4月11日,全市已累计修补道路约22050处,面积达462645.02平方米。这一项项承诺、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市民安心的神情,是无数次安全出行的有力保障。
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服务理念的更新。施工围挡从杂乱无章的铁皮,变为与街景和谐相融的景观墙;广告招牌在规范整治后,重归整洁有序。城市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用者友好”的内涵。
尤其让人深受触动的是“24小时内修复交通信号灯故障”“48小时内处置交通标识、隔离设施类故障”这样的承诺,将维修的时间要求,转变为对市民安全的贴心守护。就像沙依巴克区人民政府建立的长效巡查机制,把阶段性的突击整治转变为常态化的日常关怀,让市民不再为破损的井盖担忧,无需因故障路灯而提心吊胆。
这场从“脚下安全”出发的民生工程,实际上是在衡量现代城市文明的程度。市政工人们弯腰修补的,不只是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更是在拉近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之间的距离。专项行动将“先中心、后外围,先主干、后支巷”的修补顺序,转变为“急群众所急”的治理思路;12345热线、眼界12345问政平台成为市政维护收集民意的“传感器”。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城市虚心倾听民意的态度,是用心打造幸福生活的诚意。
暮色笼罩下的城市,正悄然发生着蜕变。平坦的道路上,人们的步伐更加轻快;明亮的路灯下,市井生活愈发热闹;规范整齐的围挡,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背景。这些变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而在于井盖与路面贴合的精准度,在于路缘石与人行道高度的恰到好处,在于每个市民行走时的踏实与安心。
当市政设施维护从阶段性的专项攻坚转变为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这座城市温暖的故事,将永远留存在市民日常走过的街巷中,融入岁月静好的平凡日子里。 (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