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乌鲁木齐——河湖生态行全媒体系列报道丨再生水漾和平渠
来源 | 新疆网原创 | 发布时间 | 2024-06-12 12:06 | 阅读 |
---|
图为和平渠(珠江路立交桥段)两岸绿树成荫(6月3日摄)。(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盖煜 郭军鸽)6月,和平渠内,水流蜿蜒向前,渠畔,乔灌花木郁郁葱葱。
夏日傍晚沿渠散步,感受那份沁入心脾的清凉和湿润,是家住三建家属院的市民李俊彦多年的习惯。
“每年一放水,心情都会变得舒畅,这样的滨水景观也是大家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李俊彦说。
穿城而过的和平渠,带来了一份夏日清凉,也串起了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今昔。
老一辈乌鲁木齐人都知道,和平渠是一条“英雄渠”。1946年,张治中将军决定在青格达湖开办新疆军垦处农场,用红雁池水库的水灌溉,因取“和平”寓意,将修建的渠命名为“和平渠”。
和平渠得到全面建设和利用,是在1950年,王震将军带领战士和各族市民对和平渠进行重修,并在五家渠开辟一个30万亩的垦区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当时驻疆部队没几辆汽车,修渠的石块靠战士们冒着严寒用爬犁拉运。
1950年4月下旬,和平渠全渠竣工放水。后来,又经历了几次改扩建,这条解放军和各族群众用汗水和心血修成的大渠,把各族市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对市民古向峰来说,和平渠不仅仅是一条渠,它流淌着很多美好记忆。
“我家住在沙依巴克区世纪星小区,和平渠就建在小区旁,还记得以前每年夏天放水时,小孩子是最兴奋的,大家穿着短裤走到和平渠滨河园里玩耍,渠边摆放了很多摊位,有生意头脑的人批发些戏水玩具来售卖。”古向峰说。
近几年,夏季和平渠放水时,曾参与修渠工程的很多老人们会前来,游览之余不禁发出几多感慨。
市民吐尔逊汗·阿不列孜在和平渠边住了30多年。
吐尔逊汗·阿不列孜说,她的丈夫退休前是一名巡渠员,日常工作就是巡护渠道。
“那时候他蹬着一辆自行车,从西北路旁的和平渠出发,一路向南骑至红雁池水库,来回一趟得花费7个多小时。”吐尔逊汗·阿不列孜说,有时候丈夫下班到家,会跟她分享和平渠边的趣事,这条渠,承载着他们年轻时的记忆。
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渠,和平渠沿河滩快速路穿城而过,贯穿南北,担负着城市防洪、输水灌溉等重要功能,对调节城市气候和美化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吐尔逊汗·阿不列孜记忆中不同的是,这两年,和平渠中流淌的,是城北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
这得益于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一期工程的建设。
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丁峻说,工程通过4级泵站提升,将城北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送至十七户湿地公园,再经管线由和平渠广源桥段送至下游渠段。
事实上,作为实现我市再生水资源“北水南调”的重要工程,再生水扬水一期工程充分保障和平渠景观用水的同时,也可满足米东区、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及沿线公园等地绿化用水需求。
南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鲤鱼山公园、植物园……一渠流水连通南北,润泽乌鲁木齐广袤大地,也串联起这座城市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
李俊彦说,沿和平渠踱步,可以饱览这座城市的风光,探寻这座城市的变迁史。也因为一条水流潺潺、穿城而过的和平渠,城市的夏天都多了一份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