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振兴 | 天山脚下稻米香
来源 | 米东区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2023-11-04 12:11 | 阅读 |
---|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宋建华
深秋的米东区,秋高气爽,博格达峰映照的蓝天下是集中连片的稻谷地,大型机械正在拉运收割完的稻草,稻农们忙着将晾晒完的稻米送到附近的精米加工厂加工,确保颗粒归仓。
11月3日,在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皇宫精米厂,大米粮仓外墙绘制大米涂鸦墙。记者陈岩摄
今年,米东区3万亩水稻达到亩产630公斤的历史最高产量,米东区粮企联盟也将稻谷每公斤收购价格提高0.5元,稻农丰产丰收。
记者来到刚获得自治区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水稻)荣誉的三道坝镇皇宫村,见到了正在家庭农场忙着加工大米的顾保新。
见到顾保新时,他正和妻子将碾好装箱的精米,通过乡村电商的快递点发往内蒙古。
10公斤重的礼盒,两人不停往三轮车上装,略有些吃力,等装满总重500公斤精米,他们不约而同喘起粗气。
11月3日,在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皇宫精米厂,大米粮仓外墙绘制大米涂鸦墙。记者陈岩摄
53岁的顾保新是土生土长的三道坝人,从16岁开始种水稻,5年前,他还成了位于皇宫村的国家耐盐碱技术创新中心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稻耐盐碱示范基地种植技术员,负责基地130亩水稻地种植管理工作。
“我们这最适合水稻种植。”“三道坝产的大米,做大米饭是一绝。”……顾保新放下手中的活,一起和妻子热情地向记者推介着自己的家乡。
顾保新的家乡三道坝镇,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当地的大米曾被列为贡米品种。
皇宫村部分土壤盐碱化严重,通过种植耐盐碱稻品种,不仅改良土壤,还让盐碱地成为丰收田,而耐盐碱水稻的成功种植,对全疆示范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从我记事起,我就在地里和稻谷打交道。”顾保新告诉记者,别看自己几十年都是在土地上摸爬滚打,过去和现在,种稻子大不相同。
“ 以前插秧、收割和碾米用肩挑人工,如今插秧有插秧机、打药施肥用无人机、收割有收割机,碾米更是全流程机械化。铁牛上场,人不忙。”
11月3日,在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皇宫精米厂生产车间,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记者陈岩摄
这两年,农机还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插秧和收获时,只要设好作业路径,无人驾驶也能完成播种和收获作业。“有了导航,稻子行子又直,长起来也好看,还节约种子。”顾保新说,以前1家最多能种10亩地,现在1人能管100亩地。米东区3万亩水稻已实现机械化种植,大力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帮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机械种稻,省了人工,提了产量,增了品质。说话间,顾保新又接到了订购稻米的电话,点名要他家的盐碱稻米。
靠着国家耐盐碱技术创新中心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稻耐盐碱示范基地的牌子,顾保新成立了稻米家庭农场,还注册了“拾米旧忆”盐碱稻米品牌,并请人设计了包装。
随手打开一个封装好的稻米袋,顾保新抓起一把圆润均匀的大米在手里搓了搓,闻起来清香扑鼻。
“这是基地的新粳5号,专家挑的种子、给的肥料,种植技术也是专家指导的。”顾保新拿出手机中专家测产时的报告图片说,盐碱地上种水稻,生产出的大米没咸味,而是pH值大于7的弱碱性,也叫弱碱性米。
米好不愁销,皇宫村的精米已经形成了品牌,村上5家家庭农场的精米不仅在新疆畅销,还销往全国各地。顾保新给记者看了一张内蒙古客商的订单,一共2吨。
皇宫村还吸引来了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村上建精米加工厂,今年企业投资4000余万元的全疆首家智慧化精米加工车间已收尾,即将投用。
11月3日,在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皇宫精米厂生产车间,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记者陈岩摄
米东区今年水稻预计总产量将超1.5万吨,目前5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都在有序进行稻谷收购、加工和销售工作,确保水稻颗粒归仓,保障市场。
稻米产业好,村民增收渠道多。随着土地流转,机械化水平提升,种地的人少了,打工的人多了。
顾保新告诉记者,有的农民流转了土地,进入工厂当工人,有了固定工资,有的加入农村打工队打短工,一天能挣一两百元。
在快递点将精米发完货,顾保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农民把稻子种好了,能让大家饭碗盛满好大米,也让我们的饭碗端得稳,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编辑/寇媛媛 沈爱花
责编/邓仕林 周显
复审/麻在青 程宝慧
制作/范梓涵 郭子萱
主编/舒燕
监制/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