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课堂这样提质增效 ——乌鲁木齐中小学校“双减”成果展示观察
来源 | 新疆网 | 发布时间 | 2022-01-05 13:01 | 阅读 |
---|
新疆网讯(记者刘薇)经过一学期的探索与实践,“双减”落地效果如何?
4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多所学校的“双减”成果展示中看到,老师们在课堂、教研中做“加法”,让学生在高效学习中提升思维,在有效作业中涵育素养,在丰富活动中快乐成长……
老师加点“研”
4日上午,上课铃响起,市第22小学教务科副主任岳利娟走进二年级(2)班教室,跟着一起上课,学生们对这位“大同学”的到来并不吃惊。
原来,这是该校的“一日蹲班”——校长、年级组长等来到教学班级,和学生一起上课、做操、吃饭,观察学生一日校园生活。以此调整并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细节,实现对同一年级、同一学段学生成长的优化。
“校园生活,不应是时间与内容的排列,而是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掌握学科内涵。老师必须在教研上花心思。”岳利娟介绍,最近不同学科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寻找学科间的相通处,融汇于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设计中。
“英语课上,老师变魔术,通过三原色的叠加‘变’出更多颜色,巩固美术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关于颜色的英语单词,加深学生的记忆。”岳利娟说。
体育课上学冰雪运动,课后服务“剪彩”冬奥。4日,市第71中学的作业展示中,一组关于喜迎冬奥会主题的剪纸作品吸引师生驻足。红纸细裁,剪出了冰球、速滑、滑雪运动员的风姿。这是该校的体育组与美术组教师联合布置的“打包作业”,深受学生喜爱。
课堂加点“趣”
“节奏、情绪不同,表达出的感觉也会不同。”4日,市第59小学音乐教室内,学生们分别用欢快、缓慢的节奏和失落、坚定的情绪唱《卖报歌》的三段歌词,从不同的唱法中体会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教师陈敬凡认为,“双减”不是减学,而是要高效有质量地教学。她从精简教学环节,为课堂增“趣”入手。
陈敬凡以赏析《金蛇狂舞》为例说,告别传统的全曲赏析,节选部分段落,让学生听完后再用竖笛演奏,在听与奏中感受旋律,巩固乐理知识。
趣味课堂还给了陈敬凡一份惊喜——互动环节中发现了更多有潜力的学生,于是吸纳他们加入学校的民乐社团,在课后服务中跟专业老师学习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
课堂“学科育人”,课后服务则发挥个性化育人功能。市第41小学科学课教师张瀚元将二者结合。
科学课讲到“横梁”概念,介绍横梁的抗压能力与形状、厚度的关系。张瀚元正好是VEX机器人社团的老师,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机器人。
“搭建过程中,用到了书本上的知识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方式,培养了我们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年级(4)班学生单柏源说。
家校共育加点“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学校和家庭结成教育同盟,营造家校协同高质量育人生态。
市第41小学从2005年起开展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家庭教育彩虹桥体系。以魅力课程、合力课程、张力课程、亲子课程四项家校课程,变革家长会的主题和形式,不再是老师讲、家长听的模式,而是家长们自由讨论孩子的成长问题。
“‘双减’不单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家长们共同支持。”市第41小学副校长褚雅静说,学校通过鼓励家长参与,开展春踏青,夏爬山,秋郊游,冬玩雪等各种亲子活动。家校共同打造高质量的陪伴关系。同时,还组建了“家长讲述团”,开展“父母大讲堂”,定期开展微课、交流会等平台,教师和家长一起讨论教育中的经验与困惑。
家长上讲台,与学校有了教育“同理心”。市第22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宋雪荣说,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学习和多彩生活,家长要和学校拧成一股绳,让孩子们回归快乐童年。